研究表明中藥片仔癀通過調控腸道菌群抑制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世界范圍內發(fā)病率第三的癌癥,每年新增發(fā)病人數近200萬(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每年導致的死亡人數接近100萬(僅次于肺癌)。大約每25個人就有1人會在其一生中患上結直腸癌。
而在我國,結直腸癌年發(fā)病人數僅次于肝癌,2020年新增56萬結直腸癌患者。更重要的是,近30年來,50歲以下的年輕人群中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一直在上升。
除了遺傳因素,腸道菌群失調也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關。包括飲食、生活方式和藥物在內的若干因素可調控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
中醫(yī)藥是治療多種疾病的有效方法,然而,大多數中藥的生物學原理仍有待確定。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藥可以通過調控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發(fā)揮其有益功能。另一方面,腸道菌群也可代謝中藥成分,從而影響其療效。因此,了解中藥和腸道菌群之間的雙向相互作用,對于了解中藥在疾病預防和治療中的藥理學特性至關重要。
2023年9月12日,香港中文大學于君教授團隊在胃腸病學頂級學術期刊 Gastroenterology 發(fā)表了題為:Traditional Medicine Pien Tze Huang Suppresses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through Restoring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tes(傳統中藥片仔癀通過恢復腸道微生物群和代謝產物抑制結直腸腫瘤發(fā)生)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在小鼠模型和人類結直腸癌患者癌細胞來源的類器官中證實,傳統中藥片仔癀可改善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改善腸道屏障功能,抑制致癌和促炎通路,從而抑制結直腸癌的發(fā)生。
于君,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香港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院助理院長,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消化疾病研究所主任,消化病學研究實驗室主任,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片仔癀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因其對包括癌癥在內的各種炎癥性疾病的潛在有益作用而備受關注。片仔癀主要由麝香、牛黃、蛇膽和三七組成。近期的一些研究顯示,在體外實驗中,片仔癀通過抑制Wnt/β-catenin信號通路來抑制結直腸癌細胞增殖。然而,片仔癀作用的生物學基礎以及其與腸道菌群之間的潛在相互作用仍未被探索。
在這項新研究中,于君團隊利用自發(fā)性結直腸癌和無菌小鼠模型研究了片仔癀-腸道菌群交互作用在預防結直腸癌中的作用,并證明了片仔癀能夠抑制結直腸癌的發(fā)生。該研究發(fā)現,片仔癀通過豐富腸道中的益生菌及其有益代謝產物來逆轉結直腸癌相關的腸道生態(tài)失調,這有助于改善腸道屏障功能和抑制致癌信號級聯。研究團隊還在無菌或抗生素治療的小鼠中檢測了片仔癀對結直腸癌的化學預防效果。最后,研究團隊闡明了腸道菌群和片仔癀代謝產物之間的潛在相互作用,從而調控片仔癀在結直腸癌中的療效。
具體來說,該研究顯示,片仔癀可抑制AOM/DSS處理的小鼠(常用的炎癥誘導結直腸癌模型)和Apcmin/+小鼠(自發(fā)產生腸道腫瘤的模型)的結直腸腫瘤發(fā)生,且呈劑量依賴性。進一步檢測顯示,片仔癀的治療改變了小鼠的腸道菌群,其中,益生菌假丁酸弧菌(Pseudobutyrivibrio xylanivorans)、黏液真桿菌(Eubacterium limosum)的豐度增加,而致病菌維氏氣單胞菌(Aeromonas veronii)、空腸彎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產氣柯林斯菌(Collinsella aerofaciens)和兔嗜肽桿菌(Peptoniphilus harei)的豐度降低。此外,片仔癀增加了有益代謝產物?;撬岷痛闻;撬?、膽汁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顯著恢復了腸道屏障功能。
轉錄組分析顯示,片仔癀抑制了PI3K-Akt、IL-17、TNF和細胞因子-趨化因子信號傳導。值得注意的是,片仔癀的化學預防作用涉及腸道菌群依賴和非依賴的機制。將片仔癀治療后的小鼠的腸道菌群移植給無菌小鼠,部分重現了片仔癀對結直腸癌的化學預防作用。片仔癀的成分人參皂苷-F2和人參皂苷-RE對結直腸癌細胞以及結直腸癌患者細胞來源的類器官有抑制作用,并且片仔癀還抑制了AOM/ dss處理的無菌小鼠的腫瘤發(fā)生。
綜上所述,這項研究結果表明,片仔癀是結直腸癌的潛在化學預防劑,并揭示了片仔癀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是其對結直腸癌治療反應的關鍵因素。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或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在及時修改或刪除內容,聯系郵箱:marketing@360worldcare.com